发布时间:2023-03-28 15:27:37 | 博考网
有。高考平行志愿是第一志愿里有多个平行志愿,即本批次填报的志愿都看作第一志愿,但是录取时会从前到后录取,即靠前志愿可以填一下冲刺的学校,然后是稳妥学校,之后是保底学校。
高考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填报冲一冲的院校是可以的,风险就是可能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而不服从调剂就面临退档;因此不太适合目前考生填报了。而高考平行志愿的第一志愿直接就填报保底志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除非是那些接近分数线的考生,稳和保根本就没什么区别的那种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填报保的志愿。
但这样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在自己的高考分数是足够可以去进行这样的冲刺,如果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一个历年分数线上面,那大家去选择搏一搏的话,那只能是名落孙山。
所以在这里是比较建议大家在高考平行志愿填报前仔细去参考一下所要报考学校的历年分数线,对比一下自己的一分一档线,并进行一个专业的数据分析,并且给学校招生办打电话进行确认分数线的情况,在做好相应的措施后,并且相信自己的分数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是可以冒险而为之的。
服从调剂降风险
每个专业组内可能包括多个专业,“服从专业调剂”志愿是指在同一专业组内,高考考生在没有被自己所填的专业录取时,是否愿意调剂到该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
如果高考考生不选择平行志愿“服从专业调剂”,就表明考生不愿意调剂到该院校专业组内的未填报专业,当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都不能录取时,一般会被高校退档,考生最好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混合填报要统筹
一是普通类考生在选报“不限再选科目”的院校专业组志愿时,也要有意选报一些符合再选科目限制要求的院校专业组;二是具备专项资格的考生要注意把常规院校专业组和专项计划院校专业组志愿兼报。
提示:想要低分上大学吗?想要省心、高效、准确填报志愿吗?想要步入理想院校吗?可以点击下方“测一测我能上的大学”,只要输入分数、省份、文理科就能知道自己可以上的大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处理,为我们科学评估出的分数对应的所有可以报考的院校。
2022年浙江实行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志愿。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不再设院校服从志愿。符合相关院校、专业报考条件的一、二段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一并填报志愿。下面是2022年浙江高考志愿设置及录取规则,一起来看!
普通类平行录取。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1)志愿设置。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以1所学校的1个专业(类)作为1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2)录取流程。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第二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的,实行征求志愿。
(3)投档办法。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投档比例为1:1。高校按规定在投档前增加计划的,投档人数计算以增加后计划为准。高考总分相同的考生,依据位次、志愿顺序投档,全部相同者一并投档。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分别按相关规定执行。艺术第一批文化控制分数线原则上按不低于普通类一段线的75%划定,经教育部批准可自主划定文化控制分数线的由招生高校自主划定。分段录取时,如第一段投档录取后已完成全部计划,则第二段志愿填报工作不再进行。
实行网上填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为唯一填报志愿的网站。网上填报志愿后不进行现场确认。
(1)考生须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规定时间内参加相应段(批)志愿填报。未按时完成志愿填报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该段(批)报考资格。
(2)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须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准确了解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单科成绩、体检等各项具体要求,确保本人填报符合条件。有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要求方可填报志愿。
凡填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志愿的考生,应当充分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3)普通类提前录取和第一段、艺术类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一段、体育类第一段同时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9日至6月30日。普通类第二段、艺术类第二批第二段和体育类第二段同时填报志愿,具体填报时间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
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合格考生,在6月29日至6月30日与普通类第一段等志愿填报同时进行;已填报志愿但又放弃录取的考生,只能参加普通类第二段及之后录取。博考网
(4)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一律不得改动。考生务必保管好自己的密码信息。因考生本人原因致使密码信息外泄以及填报志愿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考试招生机构和高中学校要加强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工作。
院校信息很多,而且年年有变化,家长们需要提前准备起来。院校信息主要从高校网站、阳光高考平台、教育部网站等正规渠道入手,作为家长,这些信息收集不嫌多,不怕孩子用不上,就怕孩子用时没有。当然,信息收集也不是盲目进行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层次水平、兴趣性格进行,重点收集层次内高校、信息。
提前收集信息,到志愿填报时才不至于头脑发热,看哪个顺眼填哪个,可以有效降低填报的盲目性,提升志愿填报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