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中国天文学的“黄埔军校”70岁了,现状如何? ——专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向东相关的问题,今天,博考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求中国大学物理学专业前20排名表
2017中国大学物理学类本科专业排行榜等榜单,北京大学9个本科专业荣膺中国八星级专业,跻身2017世界一流、中国最顶尖专业行列,雄居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榜首。
清华大学第2,复旦大学第3,上海交通大学第4,中国人民大学第5,武汉大学第6,南京大学第7,浙江大学第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9,四川大学第10。
具体排名如下:
扩展资料:
中国物理学最好的是北京大学,物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属于国内一流水平。
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School Of Physics,Peking University)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1919年更名为物理系。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物理系合并于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物理系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物理精英成为我国高校实力最强的物理重镇,并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专业、半导体物理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微电子专业等。
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快、最好的物理系之一,为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声誉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系的教师在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和光物理、高能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以及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博考网
物理系现有教师80名,研究生大约300名,本科生大约400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王崇愚、陈难先、顾秉林、邝宇平、李惕碚、李家明、范守善、朱邦芬、薛其坤),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物理系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原子分子与光物理三个研究所,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以及富士康纳米科技中心等。
物理系为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并开设各类普及性和专门化物理学课程。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5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专业排行榜

中国体育类院校排名?
全国体育院校前三名如下:1
北京体育大学2上海体育学院3
武汉体育学院介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BeijingSportUniversity),简称:北体。成立于学校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2007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在教育部近十年组织的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体育学为特色,具有
教育学、文学、管理学3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学层次。学校在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2个。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组建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学校拥有马家庄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武汉体育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中国天文学的“黄埔军校”70岁了,现状如何? ——专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向东
博考网(https://www.380856.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国天文学的“黄埔军校”70岁了,现状如何? ——专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向东的相关内容。
南京大学的天文学科,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黄埔军校”,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首个天文系,培养了大量天文专业人才。如今,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如何?是否还能保持其领先地位?面对竞争如何保持活力?在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
中国科学报:南京大学天文系发展现状如何?
李向东表示,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上,一直保持着全国高校中的领先地位。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学科排名中,南京大学天文学科均位居榜首。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四青”人才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60%。在城市区位、经费投入和教师收入方面相对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中国科学报:从70年前的一枝独秀到如今与中科大、北大等并肩,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李向东认为,这种竞争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南大天文学系作为最早成立的天文系,力量雄厚,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优势,但整体队伍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进入新世纪,我国天文学快速发展,高校纷纷加强天文学科建设,人才回流,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南大天文学科的优势逐渐缩小,但这是积极的信号,表明我国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天文学科队伍的活力增强。
中国科学报:如何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加盟?
李向东强调,南京大学通过培育情怀和机制创新吸引人才。一方面,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传承对天文事业的热爱和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实施“准聘-长聘”制度,面向全球招聘青年人才,设立招聘委员会,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激励人才全心投入创新工作。
中国科学报:南京大学天文学科有哪些优势,如何应对挑战?
南大天文学科是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多个优势方向,如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为保持活力,一方面坚守特色,另一方面探索新领域,如高能天体物理拓展至时域天文学和引力波天文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上,南大遵循“培根固元”与“开拓创新”的原则。
中国科学报:南大天文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生培养现状如何?
南大每年招收本科生50名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40名,招生规模在国内最大,培养质量名列前茅,学生论文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优秀作品。南大天文学科的毕业生在科研、教育、航天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报:与国际一流相比,南京大学培养的人才有何优势和不足?
南大培养的人才在综合水平和能力上与国际同类人才相当,理论基础扎实,但在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未来,需要加强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参照国际标准,也要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道路,强调“德识能”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
中国科学报:建议如何推进天文学人才培养?
南大天文学科发展应关注国际一流观测设备的重要作用。虽然面临设备投入大、技术开发人才缺乏等挑战,但通过发展中小型特色设备,如与
香港大学联合研制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参与“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的建设,以及在青海冷湖建设的南大时域天文台,可以积累经验,吸引人才,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报:如何看待科普在天文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普及是天文学科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南京大学的科普工作具有特色和成效,通过左涤江天文台的开放、面向中大学生的夏令营、共建“天文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开设科普讲座和云讲堂等方式,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吸引了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天文学队伍。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与探讨,可以看出南京大学天文学科在中国天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国内外竞争与挑战,不断探索创新,保持活力,同时关注科普与人才培养,为推动中国天文学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博考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博考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博考网:
www.380856.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